哲学与人生05:苏格拉底(二) 产生智慧的胎儿必须经历阵痛

苏格拉底

知识即是德行

透过归纳找到定义。因为如果有定义的话,我们对一个词的使用就不会各说各话,没有交集合。譬如我们现在说张三这个行为是勇敢的,或是说张三是一个勇敢的人。你如果对于勇敢没有共识,你说东对我来说是西,你所谓的勇敢,我看要是平常,说明是懦弱,那怎么办呢?

所以人的很多问题往往在这个概念没有澄清。人是能够有理性,可以思考的,概念没有澄清的话,思考根本哪里都去不了,永远是原地打转。到最后你觉得太麻烦了就不要思考,你没有发现思考的快乐。

所以苏格拉底他的方法呢,每天都在练习。柏拉图对话录留下来的有26篇,大部分都没有结论。不是说我们两个对话30几页,那总该有结论吧,往往是没有,只跟你说这个问题我们还没有答案,我们要继续探讨。

说实在的,这个所谓的探讨,你知道这个概念跟你的德行有关系的。所以苏格拉底就提出一种知识即是德行。我们有时候把它讲得简单一点,叫做知德合一。这个知德合一跟后面中国的明朝王阳明说知行合一不完全一样。

一个人有德行,但他不知道这个德行是什么德行,或是这个德行的本质是什么,那么他偶尔会有德行,他不可能坚持。比如一个小孩子他孝顺父母,但他不知道为什么要孝顺,然后遇到考验,遇到跟自己利益冲突的时候,他就不见得孝顺了。

所以你如果对于德没有充分的认识,不知道说这个德的价值在内不在外,不是别人叫我去行善,而是我自己愿意行善,你没有懂这个道理的话,你就不可能坚持要行善,甚至为行善而做很大的牺牲,不可能。

所以一个人可以没有知而有德,但那是碰巧。一旦检验,一旦有考验,一旦需要有牺牲,那他就不懂这个德的意义在哪里。

那如果一个人真正知道德的本质,知道说人的生命就是为了实现这些德的,那就不一样了。这叫做知德合一。所以苏格拉底才要那么认真探讨这些有关价值的概念。

那么在这个时候,你要开放心胸,全依理性。但是苏格拉底全部依理性吗?也不见得。苏格拉底他对传统非常肯定,什么是传统?两个,第一个,我们的祖先相信什么,第二个,我们的城邦有什么法律,这两个就是传统。一个是信仰,一个是法律。有法律你才能维持社会生活的稳定,有信仰,你才知道人生最后的目的在哪里。这两个一旦界定了之后,中间有许多选择的空间,你要做什么行业,你要跟什么人相处,你要坚持什么样的原则,你就可以自己去选择了。

所以法律跟信仰是你生下来就有的,在你的传统里面早就存在的。苏格拉底完全接受。你想想看,他被诬告两大罪状,完全冤枉。他后来替自己辩护的时候呢,讲得也头头是道,但他还是一样被判死刑。为什么?因为他态度太正当了,充满正气。这些法官平常都有种心态,你们是被告的,法官很喜欢教训人,文笔又不见得好,学法律系毕业的,然后就很喜欢讲别人如何如何,他不知道自己也是一个普通的人。所以法官这种心态,自古以来都如此。

现在美国的司法制度也是有借鉴希腊人的。

它分为两个阶段

  • 第一阶段是由一个由500人组成的陪审团投票,通过多数票来决定被告是否有罪。
  • 第二阶段是在被判定有罪的情况下确定刑罚

这也是分为两个阶段进行的。因此,在美国的电影中,你可以看到第一阶段是找到大约12个或更多的陪审团成员,他们来决定被告是否有罪。你没有混淆的空间,没有达成一致意见就不能结案。陪审团的观点必须完全一致,然后再告知主审法官有一致的判断,即有罪或无罪。法官会根据专业知识决定罪行的性质和刑罚。陪审团当然不知道刑罚的具体情况,这是比较合理的。

所以当苏格拉底为自己辩护时,将这个由500人组成的陪审团视为后生晚辈。他告诉他们,老夫已经七十岁了,你们大部分都是我的晚辈。你们今天审判我,你们要搞清楚,我可能是冤枉的。

从资料上找,找不出苏格拉底害过任何一个人,骗过任何一毛钱,都没有。他与人聊天从来不收钱。所以别人只能抽象地说他腐化雅典西。这个怎么去证实呢?说你不信城邦的神,那我怎么不信呢?因此,像这样的事情最后是由陪审团投票决定的,280票对220票,差了60票。这个差距其实不大,只要有30个人转过来就能平了。

所以先判他有罪,然后需要确定他受什么样的刑罚时,有一个很好的制度,就是受审者可以建议给我什么样的惩罚。大家都希望他建议放逐,就是我们不想再看到你苏格拉底,看到你就讨厌。如果你说我放逐好了,大家一定会鼓掌通过你的放逐,你就可以走了。

苏格拉底却说什么呢?他绝不愿意把自己放逐,他这个年纪还要到别的城邦去,让别人笑话说你看,这个人在自己的家乡住不下去,才跑到我们这边来。这是什么样的人生啊?如果你们要惩罚我,只有一个办法,那就是把我关在国家英雄馆里面,让我无法出来与别人交流,这才是最大的惩罚。

那时候已经有奥林匹克运动会,奥林匹克运动会得奖的体育英雄都住在国家英雄馆里养老。他认为自己应该是这样的人,结果大家更生气,就以更大的比数差距判他死刑。

所以有人说他好像自己故意找死。但他如果没有这一死的话,苏格拉底就不是苏格拉底。为了他的信念而死,完全是冤枉的。因此,让所有人都感到委屈,都欠他一份情。后代所有受委屈的人都认为,连苏格拉底这样的人也受到了委屈,我还怕什么呢。

他以他机智、反应快、幽默的语气与人交谈。当他与人交谈时,大家都知道他早就知道答案是什么,但他装作不知道。请你告诉我。而别人开始很高兴地告诉他,最后发现自己无知,原来以为自己很聪明。

与苏格拉底交谈后,很多人都发现自己变得无知,感到心里不高兴,陷入茫然。但这时他会告诉你,不要觉得不愉快,产生智慧的胎儿必须经历阵痛。因为苏格拉底的母亲是一个助产室的助产士,他从小就知道如何帮助别人接生婴儿。但他要接生的是智慧的胎儿,智慧不能通过层层转授获得,它不是商品。智慧只能通过个人的觉悟来获得

西方哲学确立了许多基本的观念,令人赞叹。他在监狱里住了30天。为什么住30天呢?因为正好碰到一个节庆,就是圣传节,雅典历史上有这样一个故事。在这个节庆期间,30天内不能处决人。大家都想办法让他逃狱,但他就是不走。所以在这30天里,每天都有人去看他,特别是柏拉图等人。他们讨论的问题当然包括死后的灵魂问题。

在审判时,苏格拉底已经说过,诸位判我死刑,死刑让我死亡,难道死亡比较不好吗?大家都以为活着比死亡更好,错了。如果你不知道什么是死亡,你就不能说活着比死亡更好。他说死亡只有两种情况,第一种是完全没有知觉,就像一场无梦的安眠,连波斯大王都无法享受到的。因为人睡觉最痛苦的就是做梦,如果你能睡个不做梦的好觉,醒来后感到快乐,那死亡不就是一路睡下去不做梦的幸福吗?

第二种情况是死后灵魂继续存在,此时灵魂摆脱了身体的限制,可以寻找与自己灵魂相近的人。如果我热爱智慧,那么我死后会继续寻找古代热爱智慧的人,如果我受到委屈,死后会去找受到委屈的人互相商量,什么才是正义。

他就这样讲:这两个说法到现在也颠覆不破。你如果不谈宗教,死了之后什么情况也只有两个情况。第一个,死了完全没有知觉了,大家都一样,那只不过是早晚而已,早死完死有什么差别?第二个,死了之后灵魂去他一生所追求的一个地方,那个时候就有差别了。好人跟好人在一起,坏人跟坏人在一起。好人跟好人在一起想起来就很快乐,坏人跟坏人在一起互相勾心斗角,苦得不得了。

佛教里面有一幅画很生动,可以作为参考。天堂什么情况?地狱什么情况?在地狱里,每一个人一样是很多菜可以吃,但是他们的筷子都特别长,他绝不能吃到自己的筷子所夹的东西,但他又绝对不让别人吃,以免自己吃亏了。所以地狱里面大家都看到菜吃不到饿得要死。天堂什么样子?每一个人都喂别人吃,别人也喂我吃,个个都吃得很愉快。你看,这很生动,因为你习惯了帮助别人,别人也帮助你。那你习惯了防备别人,别人也防备你。所以物以类聚,

庄子也说过一个故事,他有一位美女叫做丽姬,她的父亲是守边疆的官员,所以这个小女孩一路长上来没有见过繁华的城市,舒服的享受。结果晋文公巡视边疆的时候就顺道收集美女,看到丽姬惊为天人,立刻要把她娶进宫。丽姬很伤心,没有离开过父母,哭得眼泪沾湿的衣巾,这真令人感动。各位知道女生衣巾很厚的,眼泪沾湿的至少流了一公斤眼泪。但是丽姬跟了这个进王,到了王宫一发现,吃的是山珍海味,住的是席梦思床,这才发现早该来了是吧?才后悔当初为什么要哭。

庄子说,你怎么知道死了之后不像丽姬一样进入王宫,早知道那么好就先来了,不要在死之前哭天抢地的,好像有什么灾难一样。原来死亡之后的世界这么快乐,这庄子的智慧。

苏格拉底呢,他也表现出类似的智慧。所以这就是我们说到,在古代西方一位哲学家,他的这个言行表现给人很大的震撼,尤其在一个危机时代。一边是自然哲学,完全不谈人生;一边是辩士学派,把人生讲成相对的,然后谋取个人利益的。苏格拉底都认为这两个都有危机,两个危机一起出现的时候,就看有没有人来拯救这个危机。

苏格拉底在跟学生来往的过程呢,或是他跟其他人在一起聊天的时候呢,他到底怎么去表达他的关怀呢?那么他在受审判的时候公开说了一段话,他说:

我要听的是神的命令,而不是你们的命令。

所以他基本上是跟希腊传统一样相信有神的,但这个神并不是奥林帕斯山上那个神,从宙斯开始。那个神有个特色,就是跟人很像的。跟人很像的神有一个词叫做拟人论。把神比拟为像人一样。那么那种奥林帕斯山上的神问题就比较复杂了。

事实上,在苏格拉底到法院的时候,他接到传票,到法院去。很少有人像他这样,一大早就到法院等着上堂被告,别人都逃都来不及,你来抓我我还拒捕。苏格拉底主动去,结果等着等着来了一个人,叫做约瑟夫。约瑟夫是一位有名的神的专家,不能说神学的,就是研究神的。

约瑟夫看到苏格拉底就说:“苏老兄,你不在街上跟别人聊天,跑到法院门口来。你这种人不像会当控告别人的,你大概是被告的吧?”

苏格拉底说:“我当然是被告,我怎么会告人呢?”

苏格拉底就问他说:“那你为什么来呢?”

约瑟夫说:“我当然是来告人,你告谁呢?”

苏格拉底说:“真了不起,有这种非常之行为必有非常之人格,你为什么要告你爸爸呢?”

约瑟夫说:“因为我爸爸他是一个农庄主人,因为疏忽从外面请一个长工,长工跟家人工人打架,长工把家里的工人打死,打伤了。他身为主人就把长工捆起来丢在山沟,派人到德尔菲神殿求签,说应该给这个工人什么惩罚。就因为冬天很冷,这个长工就死掉了。他说我爸爸因为疏忽而侵犯了神的权利,有这种事,所以我来法院告我爸爸,对神不够敬虔诚,就是对神不尊敬。”

苏格拉底听就说:“太好了,我今天被告有一条是对神不敬,你如果知道这么清楚又是专家,请你一定要当我的老师,启发我的智慧,解除我的迷惑,让我也知道什么叫做敬。”

然后上法院之后,我就说:“我是UZIFLOW的学生,他可是专家,我要跟你们讨论什么叫做敬。”

这个话一说,UZIFLOW当然很得意,好,没问题,我一定教你。好,什么是敬呢?敬就是让神满意,就是敬。

苏格拉底就问:“可是神有很多神,是Oranos还是Cronos还是宙斯?这个祖孙三代都是反叛上面的,儿子把这个爸爸给或是杀掉或是拘禁。”

那到底哪一个神喜欢就是敬呢?一听就知道,神有很多不同的立场,平时之间也在斗争。所以到底哪一个神喜欢才能算数呢?到这个答案显然不能成立。然后就逃避这个问题说,无论如何你做一件事情,总是让所有的神都觉得不好的,譬如说侵犯神的权利,生死本来由神决定,那现在你自己疏忽让这个人死了,那这个所有的神都应该不高兴。

请问一件事情是本身为善,所以神一定会喜欢,或者一件事情是因为神喜欢,所以它才成为善的事情。答案当然是第一个嘛,一件事情本身为善,神按他的本性不能不喜欢善的事情。

神并不是可以随便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。所以这一来就把那个重点扭转了,本来以为让神喜欢的就是善,错了。你只要行善,神必然喜欢。就从这边越来越深入了到最后,你对神那么好的目的何在?

就像一个人养马,认真替他擦澡,让他吃饱,是为了利用他来驾车,来骑马。对神也一样吗?怎么可以这样子讲神呢,好像我们在利用神一样。所以弄到最后越听越难听了。

这个约瑟夫才发现,他根本不懂什么叫做敬,就说我临时还有别的事先走了,就跑掉了。这是苏格拉底牛刀小事

一个人以为自己知道对神敬是什么意思,然后自己的爸爸因为什么疏忽如果让一个人死了,是侵犯神的权利,就对神不敬,这也去告他爸爸。可见当时在雅典很多观念真的混淆,一般人无法分辨以为很有道理。经过苏格拉底一分析,马上抱头鼠窜,这种例子很多。

那么我要听的是神的话,他说你们如果放我出去,我今后的作法跟以前一样,遇到任何一位雅典的公民就问他:

“朋友,你对智慧与真理如此冷淡,对自己灵魂的最大利益漠不关心,难道不觉得可耻吗?”

这种话说出来会被人家追杀的。一般人生活每天很多人互动,今天吃了什么,今天去哪里玩过,明年的假期有几天都开始排了。